大腸癌的不再是老人專屬疾病!
台灣的大腸癌發生率始終居高不下,特別是45∼49歲的大腸癌發生率在全球來看也是數一數二 !
在過去,大腸癌一直被視為是中、老年人的專利,然而近年來,患者年輕化的趨勢日漸明顯。原因包括年輕人通常飲食不規律,偏好高糖、高脂肪食物,蔬果攝取量不足。此外,缺乏運動、生活壓力大、過度肥胖也是增加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因素。
大腸癌年輕化的原因
為何台灣年輕族群的大腸癌發生率如此高?如果說年輕人不愛運動、肥胖率高,或是攝取過多加工食品是危險因子,但這些現象全球皆然,非台灣獨有,推測應還有其他原因,例如與某些風險曝露有關,但醫學界尚未有定論。又如潰瘍性大腸炎和克隆氏症等疾病也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而增加,這些患者日後罹患大腸癌的風險隨之提高,而這些疾病可能與腸道菌生態發生變化有關。
腸道菌與飲食有密切相關,國人的飲食習慣逐漸從過去農村社會以五榖雜糧為主,轉變為西式速食文化,纖維攝取量減少;其次肉類在養殖過程的用藥(如抗生素等)也會改變腸道菌系統。還有一個比較令人擔心的現象是抗生素使用的增加,使腸道菌生態失衡,而腸道菌生態如果在幼兒時期被改變,較不可逆,導致發炎體質進而導致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與癌症等全身性疾病的提早發病。
篩檢年齡下修亦可望減少發生率
中壯年族群在社會經濟及家庭具重要角色,大腸癌年輕化,不只對家庭影響巨大,也會造成總體經濟損失。臺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長達17年的研究顯示,40∼49歲民眾大腸有大顆腫瘤性病灶的盛行率持續上升,造成日後50∼54歲時的大腸癌發生率增加;提早篩檢及早處理,有助於降低日後癌化機率。
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 ACS)早在2016年時已建議下修大腸癌篩檢年齡至45歲,主要理由即為1960年後出生的世代,在40∼49歲時的大腸癌發生率已超越其父母及祖父母輩,因此美國有「45 is the new 50」口號,顯見不同世代的疾病好發年齡已有更迭。
台灣早有研究顯示,提早篩檢大腸癌有助於降低發生風險。2001年臺大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陳秀熙教授及其團隊在台南和基隆社區進行整合式篩檢的研究,共50萬名中壯年族群(40∼49歲)納入分析,其中約5萬人接受大腸癌篩檢,44萬5千人未做。研究持續追蹤至2019年,發現有做篩檢者大腸癌發生率為10萬分之45,沒做篩檢的則為10萬分之58,兩相比較,有篩檢者大腸癌發生率減少了22%。
篩檢+飲食習慣的改善,雙管齊下有效擊敗大腸癌!
普羅拜爾營養師教您擊敗大腸癌!
一、多攝取高纖維食物
膳食纖維含量較多之食物如全穀類、蔬菜類、水果類、豆類等,含植化素蔬果具抗氧化素能預防癌症,例如:地瓜葉、大蒜(蒜素)、花椰菜、芹菜、茄子、紅蘿蔔、蕃茄(茄紅素)、蘋果(檞皮素)、香蕉(多酚類)、鳳梨等。有助於降低發炎反應及預防大腸癌發生。
二、可補充養出體內腸道好環境的食物
優格(無糖或減糖)、優若乳(無糖或減糖)、養樂多(減糖)及益生菌,這類型的食物,可以幫助腸道好菌成長、使腸道菌叢生態改變,提升腸道免疫系統,讓壞菌無法生長,也能促進毒素及廢物排泄,讓腸道健康維持,有助於降低腸道發炎及預防大腸癌罹患風險。
美國華盛頓大學研究團隊發表在《Gut》期刊的成果顯示,每天吃杯優格和不吃優格者相比,可降低26%罹患大腸癌的風險。
三、避免酒精類飲食
四、少吃紅肉並減少加工製品及高油炸食物
改吃雞肉、魚肉,因魚類含W-3脂肪酸能抗氧化、調節免疫的攝食,避免香腸、臘肉、火腿等炒飯、泡麵、雞排、碳酸汽水等高油高熱量的不健康飲食型態。
五、維持理想體重
飲食習慣不好、愛吃油炸、紅肉,提高肥胖風險,目前證據也顯示,肥胖也是致癌因子之一。
六、養成良好運動習慣及生活作息正常
每周運動五天,每次運動30分鐘以上,心跳達到110下,避免經常熬夜睡眠不足及吃宵夜的習慣。
七、水分補充
水分的計算其實是「客製化」的,依照你的體重乘上30~40才是你個人化的每日水分建議攝取量唷!
水份可以滋潤腸道,促進腸蠕動機能,讓糞便柔軟濕潤,幫助排便順暢,維持腸道健康;特別是早上起床的第一杯水,可以誘發胃-結腸反射,並讓大腸產生蠕動,幫助順利排便及代謝腸道毒素及廢物。
別讓大腸癌找上需要養家的你!
關注普羅拜爾守護您健康營養每一天!
文/李昀 營養師
資料出處:
1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2衛福部南投醫院
3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
4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協會
5社團法人台灣腸治久安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