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3C時代來臨,每天使用10小時以上的電子產品已成為常態,人們因此更加注重晶亮保養,相關的保健產品也逐漸誕生,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葉黃素外,近幾年最火紅的不外乎「蝦紅素」了!然而,市面上有產品標榜著蝦紅素,卻又宣稱素食者可食用,不禁讓許多消費者霧煞煞,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讓我來替大家解答!
蝦紅素是什麼?
蝦紅素(Astaxanthin)又稱為蝦青素、藻紅素,是一種橘紅色的天然類胡蘿蔔素,人體無法自行合成,需要透過食物獲取。最早在龍蝦體內中發現,但其主要來自於微藻類,而魚、蝦、蟹類因攝食藻類,體內也會累積部分的蝦紅素,最熟悉且常見的就是魚肉呈現橘紅色的鮭魚。目前已知蝦紅素含量最高的藻類為雨生紅球藻,故市面上的保健品多以此作為原料,因此才會標榜著「素食可食」。
💡建議素食者在購買前,仍須確認產品原料及相關標示。
蝦紅素功效及適用人群
蝦紅素的結構與葉黃素、玉米黃素相似,具備了優秀的保護力,能夠幫助舒緩放鬆、維持晶亮,適合重度3C使用者、停不下來的追劇族、長時間讀書的學生及與螢幕為伍的上班族;另外也有研究發現蝦紅素有助於多數女生在意的水潤光澤、膨潤Q彈,因此也很適合想要養顏美容、維持青春美麗的女性,除此之外蝦紅素也有助於調節生理機能、促進新陳代謝,想要健康維持的你更是不能錯過它!
蝦紅素能取代葉黃素嗎?
有些人認為,既然蝦紅素與葉黃素結構相似,且兩者對晶亮維持都有幫助,那是否能擇一補充就好?但其實兩者的作用原理不太相同。簡單來說,蝦紅素就像是捍衛城堡的士兵,總是站在第一線迅速的處理問題,幫助舒緩;而葉黃素則像是築城牆的工人,雖然需要耗費較長時間將城牆築起,但能成為晶亮保養的厚實依靠。因此蝦紅素與葉黃素兩者無法互相取代,而是需要相輔相成,才能夠達到最佳效益。
蝦紅素怎麼吃?如何挑選產品?
蝦紅素是脂溶性的營養素,油脂可以幫助其吸收,因此建議飯後食用,以發揮最佳效益。而在挑選蝦紅素保健品時,我會特別注意的三大重點:
一、選擇「複方」更佳
除了前面提到蝦紅素與葉黃素缺一不可外,更建議挑選含有玉米黃素、花青素、原花青素及番紅花素的產品,才能更全面的守護晶亮。
二、「雨生紅球藻」來源
雨生紅球藻含有高量的蝦紅素,與動物來源相較之下,選擇藻類來源的蝦紅素,除了環境友善外,素食者也能安心食用。
三、明確的「含量標示」
市售有些產品僅列出「紅藻萃取物含量」,卻沒有標示其中含有多少比例的蝦紅素,讓消費者乍看之下誤以為含量很高,但實際含量是否具有效果無從得之。因此建議挑選蝦紅素含量公開透明的產品,研究建議的劑量為每日補充2-4mg。
文/楊曉涵 營養師
參考資料:
1. 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2019全民護眼趨勢調查。
2. Ambati, R. R., Siew Moi, P., Ravi, S., & Aswathanarayana, R. G. (2014). Astaxanthin: Sources, extraction, stability, biological activities and its commercial applications—A review. Marine drugs, 12(1), 128-152.
3. Bjørklund, G., Gasmi, A., Lenchyk, L., Shanaida, M., Zafar, S., Mujawdiya, P. K., … & Peana, M. (2022). The role of astaxanthin as a nutraceutical in health and age-related conditions. Molecules, 27(21), 7167.
4. Donoso, A., González-Durán, J., Muñoz, A. A., González, P. A., & Agurto-Muñoz, C. (2021). Therapeutic uses of natural astaxanthin: An evidence-based review focused on human clinical trials. Pharmacological Research, 166, 105479.
5. Guerin, M., Huntley, M. E., & Olaizola, M. (2003). Haematococcus astaxanthin: applications for human health and nutrition. TRENDS in Biotechnology, 21(5), 210-216.
6. Singh, K. N., Patil, S., & Barkate, H. (2020). Protective effects of astaxanthin on skin: Recent scientific evidence, possible mechanisms, and potential indications. Journal of cosmetic dermatology, 19(1), 22-27.